close




 


12月24日─95年度的吳興街王氏宗親冬至祭祖大團圓〈300人〉、在祖祠進行著。


源起:我們王家遷台至今已知傳承了十代,據說來自福建安溪〈鳥不生蛋的丘陵地上〉,這兩百年來就一直安居在台北城的東南郊山腳下的鄉下〈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旁〉,─以前叫松山─三張犁,近日叫吳興街底─信義區;百年前多水田及埤塘,如附圖。


從1904年台灣堡圖上的測繪,王家老宅已繪製於圖上,當年一起在圖上的吳興街地區人家才十戶左右〈程、周、林、王、陳、顏等幾大姓〉,當時家家戶戶完全是農家或煤礦工〈山邊產煤〉、相互嫁娶,雞犬相聞。


而後國民政府遷台,安置了老兵進入附近的四四兵工廠,週遭出現四四東村〈光頭凌風等長於此〉、 四四南村、克勤新村等。而後台北醫學大學49年建校,吳興國小57年建校,在六十年起這兒開始大量建設房子短短十年內,吳興街所有的平地幾乎已建滿,而信義計畫區也開始籌建。


祖先留下了山腳的那一小片地在七十九年左右變成了公寓住宅,除了原有大房的老住戶各分一間房子安頓身家之外,其餘的公產就被有識之士的長者留下來做祠堂與公基金,一年兩聚餐,清明與冬至,長者發敬老金、學生有獎學金、參與祭祖的每個宗親都收到紅包,那時真是每家都熱烈參與笑開懷,席開30桌,近年來改為一年一聚〈冬至〉紅包也取消,倒是敬老金〈60歲以上〉有不少人領取。


好一段時間沒回去參加了,結果參與的成員就大大改變了,當年所有伯公輩的都不見人影了,我的三叔公也在醫院裡,我呢?漸漸由20啷襠的青年往已成了3個小孩的爹。我所熟悉的這一代,有一半以上未出現〈恐怕2/3未出現〉。不知是單純情感的疏遠,還是生活的不得志,不過算算也知家族人口不止600人喽。


遇到小時候住我家後門的姐姐,他一下子認不出我,當年我剛上小學,而她約20歲,而她的女兒和她坐走在一起,依稀有其母親當年的英氣與丰采,真是造物神奇,而這位姐姐一不小心就跨越50歲了。而另一個來相認的阿彬,當年是人稱「流氓彬」的角色,依舊一臉兇惡,小小年紀打遍同輩無敵手,30年不見,唯一慶幸的是還好沒真的走上江湖路,現今才想其他是那沒娘保護的小孩,和妹妹〈阿九〉在奶奶的撫育下辛苦的長大。


 家族新一代成員,因住宅型態改變,從集居變散落,由平房變公寓及大廈,親族間因都市化,大門深鎖,內心緊閉已不復相識。以前鄉下孩子常吵架,一罵就是祖宗八代,搞了半天都是自家人。在生活的優渥後,人們的形象端起來,再也不和善微笑以對了。還好有一點祖業的承繼,讓親族得以每年聚首,也許該再用心經營一下,才打得破莫名的冷漠,而親情更維繫。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丹尼爾Daniel的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